“可能是给那些还没有入道的门人准备的吧!”伯昌看着这石室,心中暗想,这就是一个山寨版的水帘洞嘛!
“这倒不知,我跟着师父来这里时,这个石室就是这样的。”阿童看来对这个石室很熟悉,一点也不好奇这个石室是怎样的。“两位道友就住在这里吧!有事喊我就行。”
就这样,伯昌和姬存希安心住了下来,在白眉大师为阿童讲课时就在一边旁听,闲事就在峨眉山中游览风景,好不惬意。伯昌其实对佛法兴趣真的不大,可想到自己还有一个意外炼成的舍利子,就静下心努力学习。伯昌想着自己以后说不定会遇到非要用佛法的时候,就斩去杂念仔细听白眉禅师讲佛。有句话说得好,求人不如求己嘛!白眉禅师也不藏私,对伯昌和姬存希两人有问必答。
“禅师,‘佛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何解?”伯昌对这个说法有点不以为然,不然众生都成佛了,不然哪来那么多爱恨情仇、痴男怨女?
白眉禅师也知道修行之人心硬如铁,若是只讲佛经根本就没多大作用,他就对伯昌哥俩诱之以利,让他们渐渐的对佛学有兴趣。
“众生都有作佛的本质,和成佛的本能。当年悉达多太子也是众生之一,因为他能‘不失其时’的发挥本能——佛性的力量,而成正觉。可以说:佛是已觉的众生,众生是未觉的佛。”
“佛性是什么?”姬存希对佛法的了解要比伯昌多的多,但他也是一知半解,就对基础的东西很好奇。
白眉禅师思考了一下,没和姬存希打禅机,就明明白白的举例说明:“譬喻说一切男子皆有父性,一切女子皆有母性,但是在未生孩子以前,那是理,等到成人生子以后,才是名正言顺的父母了。同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等到修行成功以后,才是名正言顺的佛了!”
白眉禅师又言:“众生本来是自性佛,由于无始以来的一念不觉,攀执外缘而起惑,以无明为动力造诸恶业,就进入六道,人身、畜面,随业受生,要想了脱生死之苦,必须修持圣道,乃能得免。如修四谛法,即成声闻;修十二因缘,即成缘觉;修六度万行,谓之菩萨,到了恶尽善满,怨亲无别时,是谓之佛。”
“成佛后的佛性,与凡夫的本性,有何差别?”
“佛性与凡夫性并无差别,只是迷悟染净有别。性在迷染时,说是凡夫性;性在觉悟时,说是佛性。佛性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不增不减是佛性。佛性轮回六道,迷失穷劫,未曾有减,佛性觉悟彰显,未曾有增。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