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究竟是什么谁都无法确定。反正朱棣一杀到南京城,朱允炆的踪迹就没了,生死不知。
由此衍生出一个问题:如果朱允炆哪儿都不去,也不自杀,就坐在皇宫大殿中,朱棣会杀他吗?
朱棣会置朱允炆于何地?
正如朱翊镠倘若真的取而代之,会置万历皇帝于何地?
这不正是王锡爵,包括李太后陈太后最为揪心的问题吗?
历史虽然不能假设,但不妨可以试想一下,明着朱棣是不会杀朱允炆,因为起初就对天下人说了,不是篡位,是靖难,如果下令诛杀朱允炆,就与之前的人设不符,定然会受到来自朝野的非议与指责。
通常得位不正的皇帝,对自己的名声更为在意。
比如李世民玄武门之变杀兄弑弟上位后,为了表明兵变的合法性,便大加修饰,给人基本的印象就是李建成和李元吉嫉妒李世民,要千方百计整死李世民这个兄弟兼开国大功臣,所以李世民才不得不“正当防卫”。
所以试想,朱允炆若是在群臣的簇拥下坐在龙椅上,将自己完全置于公众视线中,坦然面对朱棣,想必朱棣不敢动他,最多想办法逼他退位(可惜朱允炆似乎没想明白这一点)。
再试想,如果只有朱棣的心腹在场,方便搞“靖难之役”的这帮人封锁消息,那么朱允炆万无生理。
都知道所谓的“靖难”,实质上是叛乱的另一种表达。
朱棣所说的奸臣,具体是指朱允炆的亲信大臣齐泰和黄子澄,这两人大约读书读傻了,朱允炆才刚继位就撺掇他削藩,提出的建议简单而粗暴,引起宗室极大的不满。
按“靖难”的思路,斩杀齐泰、黄子澄之后,朱棣就应该回兵藩地北京,这才是忠君爱国的好藩王。
但这可能吗?辛苦一场只为杀两个大臣?朱棣答应,他手底下的人也不答应。也就是说朱棣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要夺朱允炆的帝位。在他的角度,一个死去的朱允炆才是他的好侄儿,弄死朱允炆最符合他的利益。
所以这种情况下,若是朱棣及其心腹遇上朱允炆,又能确保杀他不会被外头的朝臣百姓知道,朱棣一定会当机立断不会留他过年。
朱棣绝不希望在公开的场合与朱允炆碰面,碰上了,朱棣可就尴尬了。
只要朱允炆服软,朱棣就不能不和他上演一出叔侄情深,到时怎么搞?撕破脸皮吧,用心营造的形象没了;维持和平的表象吧,又当不上皇帝。
顺着这个思路,朱允炆的结局或许令人不寒而栗。他真的是自焚吗?或是真的逃走了吗?但无论哪一种,都是朱棣所期望的。如此,他就可以顺理成章地登上大明皇帝的宝座。
又或许朱棣早已派人潜入皇宫刺杀朱允炆。为了不让人怀疑到他头上,又制造出朱允炆还活着但早已逃出皇宫的假象。至于是出家还是出海,那就要看各人想象力了。
虽然自古都有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朱允炆的说法,可仔细一品,会发现有点欲盖弥彰的味道。
假如朱允炆真逃了,一个无兵无权的下野皇帝,值得朱棣这么忌惮?投资这多钱财,是嫌国库太丰盈吗?
所以可以试想,在公众场合朱棣不敢杀朱允炆,但私底下没什么不敢,而且很可能早就杀了,只是不想背负诛杀血亲的罪名,才刻意放出朱允炆还活着的风声。
让郑和下西洋,的确就是为了“通好他国、怀柔远人、宣扬国威”,进而表明他这个皇帝当得比朱允炆更好。至于找朱允炆这种说法,或许只是朱棣为了从侧面说明自己没杀朱允炆。
尽管朱翊镠尚未成功,但同样的问题也摆在他与万历皇帝面前。
并非只有王锡爵一人想到,在座各位其实都想到了。
既不能回避,又让人十分头疼,毕竟这极有可能是谁生谁死的问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