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这一幕,把对现实的指控,从一小撮恶人,上升到了一个群像。所谓平庸之恶。
人是被环境塑造的动物。这些角色的罪过,又何尝不在另一面展现了他们所经历的困窘?
所以到最后,其实这些作品提出的都不是对于个体道德谴责,而是对于偏远地区农村环境的整体反思。
这些丑与恶的揭露,离我们都有十年以上的距离。十年后,荧幕上只剩下了单薄、刻板、聒噪的农村人,一种以都市精英姿态,臆造出来的小丑。
我们与恶的距离,是更远了,还是更近了?
并非农村的先进与落后,或农村人民的好与坏,而是创作的真实与胆识。如今对于农村的认识,被傲慢和偏见绑架。
傲慢导致不想看,又导向无知。
偏见导致不爱看,又导向歧视。
于是留存下来的刻板印象,要么是穷山恶水出刁民的摧折,要么是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捧杀。
很多编剧本身没有太多的农村生活经验,无法真正了解农民的思想观念,以至于不能做到从更深的层次去剖析农村的变化与农民的思想特征。
而是主要靠自己个人的想象,或用自己在都市中的生活经验去生搬硬套,导致人物形象塑造可能出现偏差,不能做到很正确的诠释。
不少人物形象设计过于单一,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简而言之,就是善恶过于分明。
《喜耕田》、《刘老根》又是农民成功创业的典型,满足农民对财富的幻想,树立积极的榜样。
《马向阳下乡记》里腹黑的刘二叔,绵里藏刀,《插树岭》中的二歪,遇事蛮横无理,是农民心目中坏的典范。
有没有勇气跳脱出这些单一粗暴的定论,去直面一个有光芒也有阴暗的乡村世界?
在“丑化”和“讴歌”、“俯视”和“仰视”之间到底存不存在一种位置,叫做“客观”和“平视”?
真话是最大的正能量,见不得真话和真相的说法,就是负能量。这种对于“说真话”的追求,包括拒绝因为宣扬真善美,而忽略假恶丑。
也拒绝因为傲慢和偏见,而忽略人性之间共通的情绪和境遇,农村不只是抓马和土味,乡村题材也不是观众避而远之的类型。
乃至在今年爆火的悬疑爱情偶像剧《想见你》中,主角们穿行在乡村田野间,难道不也是小清新?
剧中陈韵如的妈妈、开冰店的莫奶奶、热心肠的女警,不也是剧情主线外,让人感觉温暖的所在?
其实是一种后都市剧是现代人对于人情与质朴的回归,人情味也是生活的力量。这就是乡村与城市不同的魅力,静水流深。
看这些影像的时候感受的不是别人,不是他者,不是远方,而是我们的亲人、发小、邻居、故乡、童年……
但为何我们的影视剧要对他们背过身去?只把他们当作一个个盲流、人口的标签?
今天你可以背过身去。但总有一天,你要重新面对,重新审视那个巨大而沉默的存在。而到那时请记得我们曾经有过一段羞愧的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