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是向训向郭荣提出要集中兵力打寿州,不要管扬州那些地方的战略思想,成为胜负关键。
但是,书中前期因为正阳、盛唐的胜利太快太狠,清流关又有史彦超帮助赵匡胤,战事很顺,向训一直没有南调。
直到世宗北归前夕才调来他,作者专门写过一段史从云快走的时候在下蔡浮桥头与向训相遇的戏码。
想说明的就是,向训来的时候郭荣已经要走了,向训没有时间熟悉淮南的形势,也没法去跟郭荣说他的战略思想了。
还有一点不同,后续扬州的拉锯战有史彦超的加入比历史上顺利,也是让周朝难以舍弃扬州等地的重要原因。
5、林仁肇的袭击
历史上林仁肇袭击没有得手,因为风向临时变了。
书中因为主角的影响导致林仁肇袭击延后,风向没变,袭击得手,下蔡浮桥被毁,之后周军处境更加艰难。
6、二次亲征
历史上郭荣二次亲征是在四月才发起攻击。
但由于林仁肇毁了浮桥一次,向训没有献策导致淮南局势更加糜烂等因素,郭荣迫不及待提前亲征了。
二月就到了淮南,如今三月初已经要全面开打了。
这就导致书友问的大将朱元叛变问题是不存在的,朱元叛变主要是和李景达闹矛盾,那是四月的事情了,现在才三月初,等不到他叛变。
7、其他人
因为主角,李谷、司超、李处耘、王审琦、董遵诲、罗彦环、史彦超等等众人的情况都和历史上不一样了,这里不在赘述。
总结,此时淮南形势和历史上总体差不多,但细微处已经有许多不同了,特别是时间节点上是有明显差异的。
引起这些差异最重要的起因有两个,一个是正阳大捷,一个是猛将史彦超还活着,周朝在许多地方都打得比历史上顺。但打仗就是这样的,局部的胜利对全局变化并非完全是好的影响,世事无常,谁也说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