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跟察拉罕等王极境修行者的一战,又是势均力敌。
虽然有人受伤,但这回没有人阵亡,最终,战斗仍是以双方的默契收兵而结束。
回到城楼屋顶,撩撩衣袍安然坐下,千钧横放在膝盖上,赵宁继续作为大军的旗帜存在,岿然不动。
这几天,他跟赵北望、杨佳妮等人,每日都要跟察拉罕等王极境作战,有时候一天还会打上好几场。
每当察拉罕战罢之后,回去一通反思,觉得找到了突破口,调整战法再来挑战时,赵宁都会用实际行动告诉对方:你想多了。
两名赵氏的准王极境修行者,在连日的越境战斗中,获得了很多领悟,如今都有即将突破境界的意思。
如果这两人成功晋升,双方王极境数量变得相同,那么拥有奇兵千钧的赵宁一方,就会具备击败对方的实力。
“只要不出意外,等到你娘晋升王极境、六万禁军赶到,保底来说雁门关也会彻底稳住。”
赵北望到赵宁身边坐下,“不过山海关已经破了。山海关驻军都成了残兵败将,在北胡精骑的追杀下,全军覆没是必然结局。就不知道禁军能不能在他们杀到京畿之地前,将他们挡在路上。”
王柔花是两名准王极境之一。
对于赵北望担心的情况,赵宁没有发表评论。
从山海关到燕平城,有六百多里路程,这中间不乏州县坚城,也有防御使的新军,但却没有真正的雄关天堑。
靠地方防御使的军队,和没有经历过正经战斗的禁军,要挡住北胡大军的步伐,这个难度只能说懂得都懂。
燕平唯一可供依仗的,是宋治可以调集大齐除了雁门关以外,几乎所有的王极境强者,去尝试制衡天元左贤王等人。
“驰援雁门关的禁军走到哪里了?”赵宁只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他们加快了行军速度,再有三日就会抵达。”
赵宁点了点头,目光跃过血火交织、激战正酣的战场,遥遥望向北胡军营寨中心地带,那座最高山包上的营寨。
他眼神无波,平静如水。
没有人知道他在看什么,在想什么。
但包括赵北望、杨佳妮在内,所有人都习惯了他这副模样,没有人发问,更没有人打扰。
......
雁门关在燕平西面。
从燕平至雁门,拢共不到八百里路程,大军日行三十里,倍道兼程则日行六十里,其中大半时候要在山林中行军。
过了灵丘县,山谷道路变得相对宽阔,一直到雁门关都不会再有险阻。在宋治“日夜兼程”的严令下,禁军将速度提升到了极致。
速度的提升不仅使体力消耗加剧,还有各方各面的影响。大军行进的核心要求,是遇到意外随时都能投入战斗,对队形要求很高。
而现在,这支禁军对敌人的防备力明显下降不少。
领头的将军叫何文进,能够带着六万禁军出动,可想而知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此时他骑在战马上,一面快速赶路,一面回忆皇帝对他的嘱咐。
皇帝的嘱咐很简单:到了雁门关之后,一切都听赵北望的。大军务必配合雁门军守卫好雁门关,就算是战死关城,也不能让北胡战士踏过关隘。
这番话没什么理解难度。
局势艰险,三军将士必须同心同德。
但何文进这一路上,却没有停止揣摩皇帝的“深层用意”。
寒门跟世家争了这么些年,何文进在平日里除了军务,满脑子都在想着怎么对付世家,算计军中的世家子弟,以正当理由将对方驱逐出去。
要不是他之前在这方面做得够好,功勋卓著,也不可能获得皇帝、内阁的信任,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
对于寒门官将来说,与世家争斗是职责所在,斗赢了就是政绩,是加官进爵的依凭,是安身立命的基础。
收获上官的青睐,是仕途上升的阶梯,如何收获上官的青睐,是官吏朝思暮想、日夜奔波的命题。在此之下,才是所谓的做实事。
实事终究有限,巴结上官却没有尽头;做实事不一定能升官,奉承好了上官,只要对方点头,随便做些政绩工程,就能更进一步。
政绩工程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而官员们之所以能靠此升迁,并不是蒙蔽了早就对此道娴熟无比的上官,而是上官需要的,只是一个给他们升官的由头。
大家都是自己人,心照不宣。
对于何文进而言,皇帝就是最大的上官。
他必须要弄清皇帝的心意。
是日夜,大军停下来休息。
虽然皇帝的命令是日夜兼程,但休息还是要休息的,命令的含义只不过是到了夜晚,打着火把再赶一段路而已。
“简单扎营,不要大兴土木挖沟筑墙。明日还要早早起来赶路,让将士们多些休息时间,免得到了雁门关成了疲敝之师。”
何文进下达完军令后,自己就找了块地方坐下。这里是雁山之内,雁门关还在,北胡军不会出现在这里,他们不必担心有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