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说《狂飙》里的刑侦支队设置。一个支队长直接带着十个兵干活。禁毒支队也一样,最后找杨健的时候,也就那么几个人。
如果说,这个支队,是1支队长、1政委、6个大队长、6个教导员、12个副大队长、60名刑警、60个协警的配置,观众就傻了。
原著中,安长林是安欣的杀父仇人。
人物确实鲜活。尤其是高家三兄妹、老默、陈舒婷等人,简直是演活了。
吐槽完,得说正事了。
要真是那样的配置,这剧没法演。因为角色就死了。
原著中,陈舒婷是黄瑶杀的,影视剧中没有那么黑。
因为看得速度有点快,可能一些细节没注意,请谅解。
电视剧的结局也不够好,尤其是安欣,真惨。
这部剧,一定采访过不少人,看过一些案卷,甚至也有很多一线警察做过技术指导。
与此同时,老默有一些自己的坚持。程程并没有死,老默死之前的话,其实交代了自己杀的所有人,不包括程程。
还是不说那些一堆人都讲过的角色,就说老默,这人物,演技真的好。
曾几何时,我也带过陆寒这样的徒弟。我在派出所的时候,也带过徒弟,我理解这种感情。陆寒就这么没了,我是真难受。
从师父到李响,到后面的几任,甚至到安心的徒弟陆寒,都是很鲜活的人物。
但剧中,安欣毕竟是第一主角,他的结局让人感觉很不舒服。
老默之前说要杀掉黄翠翠,因为他觉得黄翠翠杀掉了他的孩子。后来知道有个女儿,下定决心改邪归正。再后来知道黄翠翠是被杀的,为了给黄翠翠报仇,他始终忠诚于高启强,成为最锋利的一把刀。
我看了一下原著的结局,发现完全不一样。
唯一的遗憾,是狂飙的结局。
这引出了后面太多的故事。李宏伟之死,直接成为了非常精彩的故事,本来一个简单的老默杀人,成了全剧最大的一个亮点。
剧中,凡是老默杀人,满屏幕的弹幕都是“我改好了”,讲的就是安欣帮他的那一刻。但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老默改好了,是因为有女儿。
细节拉满、人物鲜活、镜头意味深长、伏笔舒适、剧情跌宕起伏。
所以,为了展现剧情,如剧中这般设置,一点毛病都没有。
伏笔,这个必须要盛赞!!!
因为,安欣在剧中,压根没有结局。他父亲的死,到最后也没提一句。
但是,扫黑文不是。扫黑文里面,警察可能很多是坏人,当官的一堆坏人,这立刻就把写作难度拉低了。
原著其实并不好,这种大悲剧的结尾,是很多高级作者所喜欢的,因为悲剧最能证明深度。
文学创作中,我被很多东西束缚住了。
但是,问题又来了,我远远不如编剧成熟。我会为了追求真实性而放弃其他的东西,但其他的东西明显更重要。
这里不是说人家就简单,我是真的觉得,这样的尺度让人羡慕。如果有一天,我完全走实体书路线了,我可能也会写点扫黑的东西。
真正的市局刑侦支队,肯定是有大队编制的。一个支队下面至少6个大队,算起来起码也要上百人。支队长是副处级,怎么也不可能让李响当初代理支队长,就算是赵立冬说话都不行。
如果说,把剧中跨度变成10年,是否更合理?也许合理,却完全没有了20年这种感觉。
相比较而言,后面那个香港老板的生死小弟,啥也不是。
但是,如果这样的真实设定,却一点都不好。
原著中,徐江贩卖人体器官,黄翠翠被割掉了俩s。影视剧中,为了让贾冰这个角色变得有些亲民,就把这个极度黑暗的部分删掉了。所以,没人骂贾冰。
这点,只是个人不够喜欢,我想,我个人应该不会写这种大悲剧结尾的书来增加读者的印象。
除了这些,就太多太多了,很多影评人都写了,我不赘述了。
因为作者不是警察,所以会有一些小问题。
这剧中,每一个设定,几乎都有用。
聊到这,我就发现了我的一个问题。
所以,我要学他吗?
大家也不用误会,不会的。
我知道我的路是啥,我走我自己的路就好了。
看到别人成功,就去改自己,那就有问题了。
但不得不承认,学到了不少东西,非常感谢看到了这样优秀的一部作品。
我也无比期待,有一天我的剧也能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