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小卫推着车在路口往东面拐去,老姐赶上来奇怪的问到“小弟,咱们不是去剪头的吗。”
小卫斜着头往东北方一扬“对啊,就在金鱼胡同那边,弟弟我带你去见见世面去。”
“王府井?东单?那地方有啥好见世面的,咱们不是经常去的吗?”
小卫好奇的看向老姐“姐,你真不知道那边新开了好几家店啊。”
老姐略感奇怪“啥店, 京都不是经常有新开的店铺吗,也没啥好看的。”
“亏你还是女生,你真不知道前段时间从上沪迁来了好几家店铺在咱这边安营扎寨了,这是还上过报纸呢!”
“不知道啊,什么时候的报纸,开的啥店?”
小卫一捂额头“姐, 不是我说你, 平时要多读书、多看报, 少聊八卦多睡觉!”
看到老姐要赶上来揍自己,小卫连忙说到“别别,千万别激动,要不老的快,这不是应“繁荣首都服务行业”的号召吗,所以从上沪那边迁来几家照相馆、理发店还有洗染铺,姐你知道的,要是这些服务业,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咱们这边和上沪差的可不老少,这次带你见识见识去。”
老姐听完了之后就“哦”了一声,也不感觉奇怪,毕竟这种事这些年来也是隔三差五的发生,其实京都在建国前后,各方面的优势还真不大,甚至可以是基本没啥优势,特别是和伪京和上沪相比, 除了历史地位之外,基本都处于劣势。
所以, 为了解决这点,一方面是大规模的建立新的店铺和扩建旧的店铺,不过远水难解近火,这是需要很多时间的,所以有了第二个办法,那就是依靠全国兄弟城市的支援,只要是好的,那都是需要,之前几年间,抽调了一大批精英级别的企业来到京都安家落户。
当然了,也可以换一种说法,那就是呢滴呢滴都是呢滴,不管是人也好还是家伙事儿也罢,呢都要。
一开始一些新的店铺迁来的时候,小半个京都城的人都回去围观,到了现在,大家也逐渐习惯了, 可是说是见怪不怪了。
其实也不光是京都, 就像是第一拖拉机厂, 那边周围的环境可是不要太差,很多支援过去的专家学者生活上都不习惯,所以干脆新建了一条街,从全国各地搬迁店铺过去,只不过数量和时间上的跨度都不能和京都相比罢了。
姐弟仨边走边聊,没一会就来到王府井大街和金鱼胡同的路口这,这迁来的几家理发店就在这边,分别是“华新”“紫罗兰”“云裳”还有“湘铭”。
其实这几点点一开始没想这都开在一起,但是京都最繁荣的地方也就是王府井和东单这边了,一次性找到四家位置大小和合适的店铺也不容易,所以后面一合计,把四家店合并起来,这也就成了以后著名的四联美发。
员工也基本没有反对的,反正都合营了,大老板都是TG,合并了也不是啥不能接受的事,反正这些工人师傅已经得到了自己想要的,要知道他们迁过来的待遇是非常好的,提供路费、到了这边还给提供住宿场所,要知道上沪的住宿条件之紧张,相对京都有过之而无不及。
还有一点最关键的,那就是只要愿意过来,家属也是可以全部跟过来的,要知道不是每个师傅的家人都是城市户口的,能吃上商品粮就是很大的诱惑了,而且还不管如此,每个师傅还有一定的工作名额,可以安排其直系亲属的工作。
这对于大部分的家庭来说,诱惑可就更大的,要知道之前的理发员可不算是什么高大上的职业,一般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家庭条件都是不算太好的。
和老姐停好车子之后,打开门走进了理发店,店里的布局有点像民国的化妆间,算上两侧墙边的一共三排,中间一排都是双面的化妆桌,也就是说一共有四排桌椅,每排都是八个座位。
这些立法桌椅很多都有着精致的雕花,但是最吸引人的还是那几台从鹰酱那边进口的理发椅,可能出了这间屋子里面的这些,整个华國也找不到其他的了。
天花板上面吊装着风扇还有荧光灯,这在现在也算是稀有物品,另外,一旁还有几个沙发围成的休息场所,墙面也贴了半面墙的小白砖,地面就更不用说了,肯定是水磨石的,总体规格要比京都其他的理发店高了不止一成。
听着留声机里面的播放的音乐,小卫先去交钱了,有这么好的环境,可想而知这里的价格也不是一般的贵,男的不分规格,统一八毛一个人,而女性,从两块到三块多的都有,小卫他们三个儿童就花了七块钱,一个成年人两个月的伙食费,典型的奢侈消费。
要知道在路边摊那边收拾一些自己的头发,也就毛把钱,就是这样,大部分人头发长了之后都是找了剪子再让别人随便给减减,男的外出剪头,很多也是剃个秃瓢,等下次头发长成了中分,然后再去剃个秃瓢,省钱吗。
不过这边也没坑人,一分钱一分货嘛,清洗干净的白毛巾还是杀过毒的,一人给准备了好几条,每条都是在不同的时候使用,洗脸的、洗头的、净面时后用的,而且服务态度也好,不像是京都这边本地的服务人员,不让你坏钱买气受就算是好的了。
其实男性这边还好,无非就是光头、平头、村头几种,在胡同口的小店或者是走街串巷的那边理也挺好,这些老师傅还给给掏耳朵、按摩、修面刮脸,再和他们聊一聊京都都发生了啥事,吹一吹牛币,还是挺爽的。
但是女性那边,差别就大了,毕竟女性的发型太多,而且这边还是为二两家可以烫发的理发店,另外一家在西单那边,其实也是上沪那边迁过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