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明两代,上等的玉石也会被精雕细刻成各种造型,并配以宝石,黄金。但是,不会在玉上钻孔并镶嵌满其它宝石。
不单是宋、明,就算是向上追溯到对文化更加包容兼收的唐朝,那时节的玉器也没有在玉上镶满其它宝石的。
因为玉在中国本身就是一种宝石,在宝石上钻几十个窟窿,再塞进去别都宝石。这就好比吃饭的时候,用烙饼卷着馒头一起吃,全然没有滋味可言。从商业价值来说,这是资源浪费。从审美而言,这根本就是丑化,而不是美化。
玉之美,特别是和田玉就美在其材质的莹润,通透,触手有油润感。
工匠在玉上钉满金线,银线,这不就把玉本身的有点都毁了吗?
是以,自西周建国开始到清朝雍正皇帝驾崩为止,痕都斯坦玉都没能在中国大行其道。
直到审美奇葩的乾隆皇帝登上历史舞台,稀奇古怪的痕都斯坦玉才成了贵族圈子里的高档货。就像翡翠能真正比肩和田玉全靠慈禧的青睐。
乾隆这人非常古怪。其审美倾向在历代皇帝里都可谓是独树一帜。满清皇帝在他出现之前审美是属于正常人范畴内的。有他之后,满清帝王御用品透出了一股子暴发户加败家子的腐臭气味。
有人把乾隆的恶趣味归结为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的文化差异。
这是完全错误的。他亲爹雍正皇帝,亲爷爷康熙皇帝的审美就和他完全不一样。
而且,满清虽号称马上得天下,可女真人实际上是渔猎民族,并非游牧民族。
即便是纯游牧民族也没有这种审美。蒙古贵族流传下来了元代青花瓷。这种瓷器虽说是为照顾***审美而打造的外销瓷,但至少是不会让蒙古贵族觉得别扭的。也就是说,白底,青花,简约大方的瓷器也是符合蒙古贵族审美的。
与满清同源的金国贵族们喜欢一种叫春水玉的玉环。这种玉环基本就是一个玉环,中间有海东青抓天鹅的雕件。造型简明,主题鲜明,并无多余雕饰。可见,乾隆那种怪模怪样的审美情趣在历史上并无渊源。
乾隆皇帝与历代帝王,甚至整个中国的传统审美的最大区别:
他非常喜欢五颜六色的瓷器,以及被钉满珠宝或者凿满坑的玉器。
而正常传统的审美是更注重器物的材质,以及由此带来的雅趣。
比如:哥窑的开片瓷器。
首先,这瓷得达到青翠,莹润如玉。其次,才是看开片的纹理。
再比如:汝窑的窑变瓷。
出窑有一个前提,这瓷器本身要是上等瓷。能达到这个标准,才看其窑变色彩。
材质的触感始终都是第一位的。它决定了器物最基本的品质,也代表了其最根本的气质。
乾隆皇帝显然是反其道而行之。其在位时期的五彩斑斓的瓷器层出不穷。瓷胎却远不如明代,元代,宋代等朝代,甚至比之雍正朝都多有不如。
他喜欢花里胡哨的痕都斯坦玉。可那些外来瓷器多是用阿富汗等地的玉石制作。这些石头看起来光鲜亮丽,本质上就是一堆腐坏变质的大理石。不过是造办处拿来糊弄人的玩意儿。当然,我国的蓝田玉等玉石本身就是变质的大理石,和阿富汗玉无高低贵贱之别。
世界上真正的好玉,也就是我国的和田玉和东南亚的翡翠。但是,以痕都斯坦工艺来雕琢和田羊脂白玉,或者翡翠,就实在是烹琴煮鹤,大煞风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