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战役是这次半岛战争中唯一一次像样的战役,虽然规模巨大,但因为没有发生实际上的决战,因此双方的伤亡都不大。
由此,满清与商社开始了新一轮的谈判,一直到这个时候,满清方面才认可了李肇基的诚意。
在此之前,满清方面一直把李肇基当成反清魔怔人,仿佛其与满洲的仇恨比之大明还要深,因此一直认为李肇基在半岛方向的各种接触和和谈都是阴谋,但现在不同了。
在清军退回了北岸之后,汉江再一次封冻,而且这一次的封冻持续了一个多月,哪怕是再次温度上升,也没有出现凌汛现象,东方商社如果进军,必然可以做到,但李肇基并未这样做。
进军北岸,无外乎会有三种结果,大胜,大败和平局收场。
大败完全可不接受,如果大胜,济尔哈朗麾下这一支满清主动的机动兵团就会被重创,甚至被歼灭,这直接导致大陆方向的战略平衡态势被打破。
要么满清被大顺灭国,要么满清向大顺屈服,无论是哪一种,最终的结果都是大顺完成北方的统一,然后挥师南下,统一中国。
如果是平局收场,就会陷入了长时间的鏖战,那也是在浪费资源。
三种结果对于商社都不利,因此李肇基坚持在战前筹备阶段就制定的战略目标,以战促和,迫使满清承认商社对半岛南部的占领。
双方可以签订条约,进行一段时间的和平期。
这对双方都可以接受,满清可以利用这段时间整修武备,训练新军,日后卷土重来。而商社也可以把在半岛获得的充沛人口转化为军事力量,正式进入争霸天下,逐鹿中原的行列。
区别只是,双方如何瓜分半岛。
就这一点,双方展开了大规模的拉锯和长时间的消耗,一直持续到了弘光四年的年底。
双方都不想决战,因此只能耍嘴皮子,汉江两岸也只有低烈度的战事,然后各自想着盘外招。
李肇基的盘外招是不断鼓励自己的盟友,大顺方面在辽西发起进攻,但很显然,在东方商社出工不出力的情况下,大顺方面也兴趣缺缺,双方在宁远要塞对峙,连声炮响都没有,各自窝在工事里,一边烤火一边烤地瓜吃。
而满清则是让大明帮忙,打了几十年的满清和大明,因为大顺的崛起走在一起,还进行了秘密结盟。
满清方面希望大明可以向东方商社施加压力,毕竟东方商社正在与大顺结盟,这触及到了大明的底线。
事实就是如此,大明对此非常不满,只不过大明高层与李肇基之间存在着不错的私人关系,而且双方的来往密切,因此沈犹龙并未撕破脸,而是不断派遣心腹,前去说服李肇基,但也做好了撕破脸的准备,结果被李肇基一招解决。
李肇基的办法则更为简单粗暴,他直接命令朝,鲜王李淏派遣心腹大臣前往南京,以世子之礼请求大明的册封,还把自己的儿子送去当人质。
李淏甚至表示,只要大明册封他为朝,鲜王,他立刻与大顺断绝关系。
这一招,可谓堂堂阳谋,让整个南京朝廷都进入了狂欢的状态。
在李肇基眼里,朝,鲜重为大明藩属,也就得个名声,没有什么实际利益,有面子没里子的事,毫无意义。
但对于大明的士大夫来说,这可是关乎正统大义的问题,朝,鲜的反正归附,就是证明,偏安江南的大明,比已经占据京城的大顺更像是中国正统。
再加上李肇基也无意与满清决战,只求在朝,鲜半岛夺取更多的地盘,这不影响大明的战略利益,因此就不再掺和这件事。
最终,济尔哈朗代表满清,杨彦迪代表东方商社,李淏亲自出席,三方一起,在汉江冰面上签署了《汉江条约》。
条约最重要的就是划分了半岛的南北边界,这经过双方几次反复确定的边界是一条自然边界,以汉江干流和汉江支流北汉江的支流昭阳江为边界,这一条江,昭阳江-汉江,是自东向西流的,就确定了九成的边界,简单而粗暴。
交易和妥协是政治的常态,这是李肇基领会于心的道理。
《汉江条约》划分的边界对于商社来说也算是有利,早先提出的南四道,完整的得到了三个,只有京畿道也得到了大半,而且都是肥沃的平原地带,还得到了江原道的一部分,对于所得地盘,李肇基是满足的。
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得到汉城这一非常具有象征意义的城市,原因也很简单,汉江城在汉江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