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种就是我虽然低贱,但下辈子还是有机会的,我这不叫吃苦,这叫为下辈子积福。
还有就是唯物了,我输了,到底为什么输了?是人种问题?是文化问题?是制度问题?还是因为劣根性的问题?然后还要盯着胜利者进行分析,他为什么赢了?有一二三四……个原因。
然后就要问自己能不能学胜利者?能不能效法胜利者?
肯定能效法,毕竟法先王是两千年的传统,以贤明的先王为榜样。头悬梁锥刺股地学习别人的优点,从来不是一件坏事,也不是一件易事,而是一件被鼓励的事情。
但问题来了,什么是贤明?什么是优点?胜利者身上就全是优点,没有缺点吗?如果有缺点,那么优点和缺点的标准是什么?怎么确定哪些是需要学习的优点,哪些又是需要戒备的缺点?
那就是天下为公,对大家都有好处的就是优点,对少数人有好处的就是缺点。
这样一来区分优点和缺点,就算学习了,自己也不会变成对方。因为对方有对方的缺点,我有我的缺点,双方还是不一样的。
所以学习别人的优点,不学缺点,就可以避免自己彻底变成对方。我还是我,他还是他,不需要认为自己是天选之子,也不需要认为吃苦是福,重要的是分清优缺点。
唯心都是不改变自己,确保自己不被同化,然后就是依靠传教来反向同化别人。
唯物就是承认自己的失败,然后依靠一个标准区别对手的优点和缺点,学习对手的优点,拒绝对手的缺点,在学习的同时确保自己的自主性。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就是很好的例子,西岐虽然是以前就存在的旧诸侯,但要搞出一点差异化,不会成为第二个殷商。西岐学习殷商,但很多地方和殷商不一样。
殷商有八卦,西岐就搞六十四卦。殷商祭祀上帝,西岐就祭祀先祖。殷商是兄死弟及,西岐就是嫡长子继承。殷商有烧龟壳,西岐也有筹算……
总之殷商有的,西岐也会有,但会根据现实情况进行修改,变得更经济,也符合更多人的诉求。
西岐没有否认殷商的所有活动,毕竟殷商做这些活动也不是因为无聊,而是当时的人确实有这个需要。西岐也得继续,但不能和殷商一样乱来,得有自己的风格。
总之就是要有差异化。
唯心的思维还是很强大的,毕竟连孔子面对残酷的现实也会说‘我没错,错的是世界’,更不要凡夫俗子了。普通人就更加无法直面惨痛的现实,更不要说自强不息了。
而且很多时候客观条件也不允许大家自强不息。就算东大喊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结果呢?陈胜吴广死了,接下来还是漫长的贵族时代。
就算刘邦也是按照游戏规则,先投靠楚王,然后得到汉王的封赏,才开始做大做强的。没有一个贵族头衔,真的很麻烦。
不过从刘邦和陈胜吴广开始,大家心里基本就有一个想法:赢了就是刘邦,输了就是陈胜吴广。
这也多亏了《史记》,因为司马迁写了一篇‘陈涉世家’,按理说他是没资格进入世家的,世家都是贵族传承。一个造反失败的人怎么进世家?就是为了反衬那些成功的人。
都一样造反,为什么失败,为什么成功?失败的结果和成功的结果有什么不同?
接下来数千年时间,无数的人愿意搏一搏,都想做刘邦。于是前赴后继,两千年不断挑战,无数人变为白骨,就像是殉道者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连名字都没有留下。
但正因为他们如此前赴后继,陈胜吴广失败才没有成为历史的终点,而是成为了历史的起点。无数人效法他们,没有贵族血统却也愿意造反,很多人都失败了,但他们的实践在后人的脑海里留下了思想钢印,造反是一条不错的道路。
有这样的经验,大家遇到问题的时候才愿意赌上生命去实践,而不是和唯心主义者一样祈祷上帝的救援,或者忍耐痛苦等待下辈子。
!-- 翻页上aD开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