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www.biqugege.cc
字:
关灯 护眼
笔趣阁 > 大明元辅 > 第291章 幸南京(二十)天赐

第291章 幸南京(二十)天赐

扩大举人群体的选官任用这件事,其实从高拱时期就是实学派的一贯宗旨,多年来也一直在推进。某种程度上来说,实学派之所以能够形成如今的声势,一定程度上也和始终坚持这一政策有关。

这样说倒不是表示实学派的上层有多少出自于举人阶层,这是不太可能的,毕竟大明的传统摆在那,政策惯性和个人、群体利益都摆在那――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

要知道这个“潜规则”的形成,乃至于后来几乎成了“明规则”,并不是因为皇帝认为只有进士才有做翰林的能力、只有翰林才有做辅臣的能力,不是这样的。

本质上,这种所谓的“规则”,只是进士、翰林们为了保障自身利益而创造出来的“舆论门槛”,是为了排除更多的竞争者。

这样一来,经过长年累月的口口相传或者明里暗里的各种舆论影响,非进士出身、非翰林出身的官员就会在心理上自我矮化,连自己都觉得自己不行,觉得自己不够格去和进士、翰林争夺更高的位置。

久而久之,进士群体、翰林群体就自觉或不自觉的形成了小圈子,或者说利益阶层。即便权威之盛如今日的高务实,他也没法在没有任何前提条件的情况下忽然站出来说:诶,我看那位举人是个大才,我推荐他入阁辅政――这不仅是要犯众怒的,甚至他提到的“那位举人”恐怕自己都会打死不肯接受这种推荐,乃至于认为高务实是在嘲讽自己,然后羞愧无地,干脆自我了断以免受辱。

这当然是极端化的描述和假设,但意思就是那个意思:当社会共识已经达成,那么不到矛盾激化引起巨大动荡,一般来说就不可能去轻易改变。

那么,实学派是如何依靠“扩大举人任用”来获得扩大派系,最终声威日盛的呢?这就要分高拱和高务实两个阶段来说了。

先说“高拱时期”,这个时期其实并不只有高拱,而是从高拱算起,到萧规曹随的郭朴和张四维结束。由于后二人基本上延续高拱的政策,所以这里只说高拱。

高拱到任不久即在吏部建立了严格的官员考察制度:“授诸司以籍,使署贤否,志爵里姓氏”,每月汇集一次,交吏部由高拱亲自过目。到年终将册籍全部汇总吏部,作为官吏黜陟的依据。

天下大治,必须广选人才,高拱看到天下科贡占七成,制科仅为三,但朝廷重制科而轻科贡,他以为“崇其三而弃其七”是失措之举,应该进士、举人并用,惟贤是视,量才录用。

但举人就选,他又主张“其年貌五十以上者授以杂官,不得为州县之长”,因为州县之长是地方父母之官,责任艰重,必须精力旺盛者才能承担。

他又认为,国家必须广蓄人才,到了要用时才去寻觅称职的人,那是来不及的,于是提出备才之说:“今于紧要之官,各预择其才宜于此者,每三二人置相近之地,待次为备。一旦有缺,即有其人,庶乎不乏。”

他还公开招贤,明令选司,“凡有所缺,悉揭诸门外,使众见之”,各有司可以荐举人选。

这个做法是有明确针对的,因为过去吏部推升官吏,只少数人的事,搞得十分隐秘,高拱尽反其道,说:“堂有侍郎,司有员外,疏皆列名而事不与闻,何居此,不过欲行其私耳。吾改其是。”于是他叫人抱牍至后堂,命人当众揭牍,“即冢宰欲有所上下不能也”。对于被黜官员,高拱则必亲“告以故”,黜者“无不慑服”。

当时马政、盐政被视为闲局,朝廷轻之,因而失人废事,使“善政无闻”。高拱体察下情,知马盐二政官处远方贫薄苦寒之地,自是艰辛,遂提议改本省廉谨有才者任之,并宽其交纳之额。如遇优异,则超等擢用。其官重,马、盐二政当自修举,利于国家。

高拱还制定和采取了旨在加强考察人才、选拔人才的许多制度和措施,“开王亲内转之例,复一甲读书之规,正抚按举劾之差,核京官考满之实,分进士讲律之会,定进官升授之条,议有司捕盗之格”。

这些措施都得到隆庆帝的准旨,得以实施。于是使朝廷上下、各类官员中出现了人人激奋的新气象。

依照大明旧例,内阁辅臣,“若兼领铨选,则为真宰相,犯高皇帝厉禁矣”,但高拱先以阁臣、后以首揆掌吏部事三年之久,虽犯忌有非议,但成绩斐然,利在社稷。后人只知有张居正而不知有高拱,真不知如何评价。

高拱这些措施,郭朴、张四维依例而行,但张四维之后朝廷进入申时行时代,心学派执掌了首辅大权,虽然申时行权威不足,很多时候和实学派的斗法都难以占得上风,但首辅该有的权力依然是有的。

即便吏部多数时候掌握在实学派手中,申时行依然能从大政方针掌握朝廷大势,使得实学派在任用举人为官一事上进入某种低潮期。不过,申时行囿于自身见识,对于有些看起来不甚重要,实际上却很有影响的职务却限制不多,因此实学派仍然在此期间往这些岗位上添入了不少能力出众的举人――比如前面提到过的,高拱很是重视的马政方面。

广义上来说,大明的马政,在高拱接手时期已经堪称稀烂,即便高拱选调了许多年轻能干的举人进入马政系统,本身也只能把这稀烂的马政往上拉到勉强能用的地步。但是,由于俺答封贡的顺利进行,以及高务实的京华商社开始掺和其中,大明的马政开始快速扭转颓势。

马政马政,首先要有马,然后才配施政。原先马政难搞,一方面当然是负责马政管理的队伍拉胯,但更重要的一方面还是在于真的没马。

俺答封贡之后,土默特虽然非常愿意与大明互市贸易,但他们也不傻,并不愿意拿出最好的马种卖给大明,公马母马都不行,他们往往只肯卖骟马。

后来经由高务实的“经济影响计划”,土默特从上层到底层,越来越离不开大明的各种生活物资贸易,进而发展到没有足够的钱来进行贸易。

说是钱不够,其实就是自家的货物不够。由此,高务实展开了第二阶段计划,开始说服土默特出售矿山、盐湖等资源的开采权,以及出售“非战马”级别的其他各种马匹,包括公、母马种在内。

此时高务实已经出任辽东苑马寺卿兼金复海盖兵备道,于是在高务实的运作下,朝廷开始振兴马政,首先就是在辽东试点。由于高务实很快打赢了辽南之战,收复了辽河河套地区并晋升辽东巡抚,因此这项工作开展十分顺利。

辽东马场的振兴就从刚刚收复的辽河河套开始,高务实在那里将原先炒花部的草场划拉了至少一半,建立了新的辽东马场,一开始就用从土默特买来的马种培育挽马等非战马类马匹,后来又用缴获的炒花部战马种马开始培育战马――当然,他还有私底下的手段从土默特、嫩科尔沁乃至叶赫部搞到战马种马。

总之,“新马政”由此起步,大明开始真正有了自己的各类马匹培育基地。这就需要大量的人手,而且并不仅限于养马育种的专业人士,还包括大量的管理人员。

专业人士其实反而好办,大明只要肯花钱,多的是日子不好混的蒙古人愿意为大明养马――别说养马了,投靠大明的骑兵将校都多的是,各部边军谁没有几支“达兵”?

笑话!李成梁也好、马芳也罢,一直到原历史上的吴三桂,但凡牛逼点的边帅,谁手里没有一支充斥着大量蒙古人的精锐骑兵家丁部队?

推荐阅读: 摄政大明 诡秘之囚徒序列 我的谍战生涯 盗天仙途 一剑飞仙 重生之农女的幸福人生 符界之主 不浪漫奇幻世界 你是意想不到的甜 带着别墅穿八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