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皇帝生气,并不是因为瓦剌的族人被杀、女人被凌辱。打仗嘛,这些事都难免。
而忽兰卫是大明的国封土,被阿鲁台攻占不说,大明委任的官员也被杀,即便这些官员实际上就是瓦剌当地的贵族。
阿鲁台这么做,就是一点也不留余地,公开与大明为敌。这才是永乐皇帝生气的真正原因。
“陛下,阿鲁台表面上向大明称臣,在草原大漠上他可从来不将大明放在眼里。陛下数次派使臣前去申斥、劝告,他嘴上都答应,过不了多久又会侵犯欺压其他部族。我瓦剌部深受其害,这次牛马青壮死伤尤其惨重。而且这次忽兰卫臣也保不住了,已经被阿鲁台占了,他还声称忽兰卫已经并入了鞑靼部的领地......”
“阿鲁台这个忘恩负义的小人!”永乐皇帝听不下去了,怒骂道。
“父皇息怒!”朱高炽劝解道。
“阿鲁台占了大明的国土,还陈兵大同城外,叫朕怎么息怒?”
“陛下,阿鲁台现在只是因为与瓦剌的争斗,一路打到了大同城外,却并未进攻大同。忽兰卫虽然是大明的国土,到底孤悬大漠深处,大明也未曾驻军。臣的看法是,大同的兵力足以御敌,叫大同镇守及官兵加强防卫即可。另派使臣前往申斥,限期退兵,阿鲁台必定知难而退。”方宾说道。
说来说去,还是那句话:不派兵,派使臣。
“臣以为方大人言之有理,臣附议。”杨士奇说道。
“儿臣也同意几位大人的看法。”高希也不持异议。
持什么异议,“不出兵”是目前的既定策略,瓦剌绝对还没有到“大明不出兵支援就会亡国灭种”的地步。
显然,脱欢将阿鲁台一支骑兵主力诱至大同城外,企图制造紧张边关局势,迫使大明出兵的主意,并没有奏效。
永乐皇帝刚才确实被脱欢的一番话激怒了,不过很快又被杨士奇、高希、方宾等臣子几句话降了火。
脱欢胸有成竹,脸上却装出“痛心”的样子。
“陛下是我的岳父,难道女婿有事,做岳父的却见死不救?”
“脱欢,这里是陛下议事的养心殿,论的是国事。若陛下不念及翁婿之情,怎么会还会派臣子去要求阿鲁台退兵?”高希说道。
“四王爷,难道一定要阿鲁台的利箭飞上了大同的城头,大明才会出兵吗?”
“脱欢,大明的使臣可以让阿鲁台退兵,无需出兵白送了大明将士的性命。”高希提高了声音。
“就算此次阿鲁台退兵,他还是会再骚扰瓦剌,到时候瓦剌人还会死伤很多了。大明天子还是说视四海为一家,视瓦剌子民和大明子民一样吗?唉...”
脱欢知道大明不会出兵了,很失望。
瓦剌的实力并不是不能与阿鲁台拼一个鱼死网破,脱欢一再向阿鲁台示弱,就是想借此让大明出手重创鞑靼,如此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鞑靼问题。没有鞑靼的侵扰与争斗,瓦剌部才可以趁势崛起。
看来脱欢的计谋要落空了。
这时,一个小太监急匆匆地跑进来,手中拿着一封插着三根鸡毛的书信,交给了方宾。
方宾一看又是大同府的急报,这回用的是“六百里加急”。他神色紧张起来,急着拆开一看。
“啊,陛下,不好了!大同守军与鞑靼骑兵动了手了,两边各有死伤。”说着,就将急报呈给了永乐皇帝。
原来,脱欢所领的瓦剌军退至大同城外,鞑靼军跟着也追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