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守村人正文卷第六百五十八章突发事情难提前“陛下,之前去的时候就提过,正常的耕地不允许动用,只能在山上找地。
同时也给出了几个方案,他们如果可以找到更多的荒山,而不是生长树木比较好的山。
那么就让他们种,前提是粮食不准减产,否则处理。”
里长表示没问题的,种行,但不能占用粮田。
“哦!对,这个咱想起来了。另一方面呢!”朱元璋回忆起来,之前那里送的消息,提到过关于如何种植、养殖的事情。
这个水力纺车正是要让当地的商人承包荒山才给出来的,现在那里居然又要在正常的田里种,显然不行。
“另一个则是其他地方种棉花,荒山不止洛阳一地有,别的位置都存在。
可告诉那些个商人,允许他们出洛阳,到其他的地方找人手帮忙。
用他们来带动其他地方的经济发展,他们赚他们的钱,咱收咱的税,还有分红。
各地的女子耕田是没有多少力气的,她们通常在家里纺线、织布,然后卖布赚一些钱。
多种了棉花,需要收获的时候,她们可以去采,如此多一份收入。
而百姓自己家可以用棉花和麻跟河南府的商人们换成品的布,他们做衣服。
或者不卖织的布了,卖棉花与麻,他们家的地不能多种棉花,这个属于分散式助民经济,是这样滴……”
里长接着说,并为朱元璋和朱标讲另一种经济模式。
像下丘村的厂子,是集中作业模式,招人手去干活,给计件工资或计时工资。
这是手工业的模式,其实手工业也能分散到各家,比如那些个年岁大的,他们接一点活儿,然后慢慢干。
这个是之前弄大市场时候给出来的,每一个百姓都把自己的空闲时间利用一番。
现在属于种植,百姓在不耽误正常种粮的情况下,找些个地方开垦几分地,种上棉花,等收了直接换钱,不用自己忙。
而且这个钱会越来越多,即收棉花的价格提高,否则商人收不上来的,朝廷告诉百姓商人那个水力纺织的多赚钱。
“如此一来,百姓获得好处,咱们……”
“咱们成本增加,利润减少,咱在里面有份子的。”朱元璋在里长总结的时候打断对方的话。
朱元璋知道纺织出来的布,不可能以高过市场的价格去卖,百姓自己宁肯慢慢织,也不愿意卖。
只有价格低于百姓自己织布的成本后,百姓才会把棉花卖给商人,然后换到布来用,这个过程中,百姓节省时间用来做别的事情赚钱,就是有利的。
按照里长的办法,收棉花的价钱高了,百姓找一些个小地方额外种棉花,获得收入。
商人与宫里的收购价钱提升,销售价钱不变,利润自然减少。
“陛下,想要更多的利润,咱上蒸汽机,用蒸汽机带动设备来生产棉布,比水力的好,水力的流量和流速有限,蒸汽机只要数量多,就可以多增加纺纱机与织布机。”
里长提到了新的技术,并不是只有水力的设备好用,蒸汽机更厉害。
他说这个不是说技术的问题,是告诉朱元璋一件事情。
朱元璋先是一愣,随即一拍脑门:“咱忘了,赚钱的法子从来都不缺,缺得是让百姓赚钱的招。
既然百姓能够从中拿到更多的钱财,他们就可以更安心地过日子。
咱想赚钱,有得是办法,宜长莫要笑话咱钻前眼里去了,实在是穷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