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家大爷和大娘一早套好车回来娘家,家里的一应事情就是于氏和丫丫爹了。。。华哥在赵老太太屋里,他是个读书还算用功的,把书本和笔墨纸砚都搬到赵老太太屋,大初二的就开始在炕上读书写字。
丫丫过去吃饭的时候,赵老太太拦着不让进去打扰,说是华哥在背书,这早饭晚些开饭。丫丫想过去看看华哥读的什么书,赵老太太一把给拽出来的,让她家去待着,一会再过来吃。
额,好吧,现在华哥最大,自己也犟不过。
村子是小村子,县城是小县城,读书识字多是为了能找个体面点的工,就和赵家小叔一样,认识几个字,就在县里找了工,也在县里置办了家业,若是没大变故,就不在这村子里种地了。
但是听赵家大娘的意思,华哥是要考功名的,也就是要参加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之类,考个童生、秀才、举人之类。但是据丫丫所知,华哥是十岁送去的县里读书的,现在已是四年左右光景,童生也是没考过的。
地方偏远不说,听说那县里学堂的先生就是个老童生,连秀才也没中,所以教出来的学生水平自然而然就知道了。
不过好在还有个学堂,有个老童生,其他县连个学堂都是没有的。能识字对于庄稼人而言,就会高看一眼,若是考了功名,那就是光宗耀祖的事情了。
华哥听说在准备今年的县试,考童生。
所以平时不大出屋,整个年,丫丫也没见到过几次,现在在赵老太太屋里,更是连赵老太太的屋子都进不去了,可想大家把这事看得有多重要。
早饭是日头升了老高,才开饭的,华哥的纸笔在炕稍小心放着,书也整齐的放在旁边,一共两三本的样子。吃饭的桌子放在炕头,她过不去,看不真切书名都是什么。
早饭于氏热的馒头,又把年前年后的生菜能烩的都烩在一起,‘弄’了一个大烩菜端上来。
“这早饭快点吃,日头出来了,今个回‘门’,估计一会你老姑他们也该回来了。”赵老太太上炕里,让娟姐递给她一个‘玉’米馒头,“估计晌午的时候她大姑也能赶回来,不知道她二姑今年回不回来。”
赵家大姑和老姑每年回‘门’都是回来的,老姑离得近,一般吃过早饭就会过来,大姑晌午的时候也能赶到。
“中午的饭菜好好准备准备,老大媳‘妇’不在家,你一个人的话提前准备好,别到时候忙不过来。”这是对于氏说的。
“我知道的娘。”
“小孩子吃的零嘴啥的都拿出来,几个孩子肯定跟着来。”
“零嘴昨个收拾的时候就准备好了,一会就拿出来。”
每年赵家的回‘门’也都是于氏张罗,赵家大娘回娘家,只剩下于氏一个媳‘妇’,可不得她上下准备。赵老太太嘱咐几句也就不说啥,开始吃饭了。
刚把桌子撤下去,赵家老姑老姑父还有青姐严哥就回来了,手里大包小包的拿着东西,“二嫂子,今儿个家里的饭怎么这么晚,我家里吃晚饭又熬了点时间吃回来,咱家这才下桌子呀。”
“一早忙乎的,吃饭点是比平时晚点。”于氏赶紧迎进去,赵家小叔和丫丫爹让着老姑父,于氏和赵老太太拉着赵家小姑。要说平时这姑爷姑娘的也是常来,可是今儿个回‘门’,所以来了就是贵客,是要当贵客伺候的。
“娘,这个我们带的一点点心和,这个是他出‘门’上买卖遇到的茶叶,说是好喝,就买回来一些,我挑了好的给娘尝尝。还有他在外面打的酒,娘你也尝尝喝的习惯不习惯。”老姑父常年跑外面,遇到好吃好喝的东西也都往家里买,赵家小姑平时也隔三差五的有好东西带过来让赵老太太尝个新鲜。
“这茶叶闻着味道和咱集市上买的不一样,你家的是个有心的,知道好东西买回家来让你也跟着尝尝。”